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作匯報會篇一
為全面貫徹習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特別是對中醫藥工作關于“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等的指示精神,以及最近在沙縣總醫院視察工作時有關醫改惠民與健康幸福的重要論述,我們緊緊圍繞《延川縣關于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作實施方案》中的重點內容和關鍵環節,以“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為目標,不斷打造中醫特色科室,培養中醫骨干人才,幫助衛生院發展中醫業務等,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使全院乃至全縣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現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院成立于1978年,2013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是一所集醫療、
教學
、康復、保健、養生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20年,業務收入1211.7萬元,門急診病人20139人次,住院病人1690人次, 床位使用率82%。2015年底,醫院整體搬遷至新院,占地面積5.3畝,建筑面積10033平方米,開設病床位100張。全院在職人員137人,正式職工65人,臨聘人員7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0人,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23人,占執業醫師比例達到56%,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8人。設1個門診部、3個病區和1個急診急救區,有臨床科室10個,醫技科室8個,職能科室10個。獲批省級中醫特色專科1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1個,新中醫診療體系臨床示范科室1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1個。現可開展針灸、推拿、薰蒸、小針刀等中醫適宜技術46項。有薰蒸儀、電子艾灸儀、中頻治療儀等先進的中醫診療、康復設備50多臺(件)。二、提高認識 明確重點 夯實基礎
習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其獨有的“簡、便、廉、優”特點,在日常防病治病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國家醫改惠民政策的不斷深入,中醫適宜技術等特色療法在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措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就成了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項工作實施以來,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醫院規模小、設施差,為此,我們明確了工作重心,狠抓了基礎設施改善。積極爭取國家對縣級醫院投資建設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2300多萬元,新建了門診住院綜合樓,醫院進行了整體搬遷,業務用房面積由原來的四千多平方米增加到一萬多平方米。與此同時,通過多方籌措資金,購置了ct、彩超、全自動生化儀等先進設備,使醫院的規模和設施得到了全面擴大與提升,為快速提升我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
精心謀劃 狠抓落實 促進提升(一)、強化專項建設投入
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傳承和普及中醫藥技術顯得尤其重要,為此,我們在日常基礎設施建設中,有計劃、有重點的對這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相當的財力和物力。在獲批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后,建成了名老中醫示診室、示教室,并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配套裝飾;在內、外、理療科病區分別開設了中醫綜合治療室,配套了適宜技術所需的全部設備設施;依托治未病科,建成了中醫養生館,面積約800平方米,設備20多臺。
(二)、突出特色科室創建
我們始終以促中醫發展、保百姓健康為出發點,堅持以中醫為特色,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相結合,以常見病、多發病治療管理為重點,以治未病為核心,探索建立以健康文化、康復養生為一體的中醫發展模式。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的指導方針,率先建立了治未病中心(養生館),在全市乃至全省縣級中醫醫院中尚屬前列。業務開展以來,將服務對象從疾病人群擴大到亞健康人群,拓寬了服務范圍,推廣普及了治未病工作,提高了醫院影響力。
針灸科、康復科是我院前些年獲批的省、市級重點特色科室,其突出傳統中醫特色,并結合現代先進理念與技術,采用幾乎100%的中醫適宜技術,開展針灸、推拿、熏蒸等40多項業務,對患者進行中醫治療與康復,是目前全縣功能最齊,設施最好的康復理療場所。與此同時,已建成的中醫骨傷科、肛腸科等,也在積極申報省、市級重點特色專科。
(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一直堅持“請進來,送出去”的原則。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江陰市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對口幫扶的有利時機,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聘請幫扶醫院的名老中醫,利用周末與節假日來延坐診、義診、授課;二是充分利用名老中醫團隊骨干人才來院為期半年、一年多時間長期坐診、臨床帶培;三是精選本院品行好、業務強的一批中醫骨干人員,一對一拜師學習或派出到這些幫扶醫院進修。僅去年一年,就邀請到三家醫院名老中醫20多人次來院坐診、義診、指導工作,名老中醫專家團隊骨干11人在院長期坐診、臨床帶教,派出學習進修人員三批,共16人。
通過名老專家及其團隊精英在我院長期坐診、定期查房、臨床示教、業務講座、遠程會診等,短期內在全院推廣開展了穴位貼敷、小針刀、撥針、耳穴埋豆、平衡罐、中藥直腸滴入、手法正骨、自制膏方等10多項新業務、新項目,使得我院一大批年輕骨干在中醫疾病的診斷思路、辯證思維、治療方法、方劑組成及藥味增減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各自獨有的理論依據,為全院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不竭動力。
(四)、有效推進中藥使用
為全面推廣中藥飲片使用率,特別是提高住院患者的服用比例,我們為病區配備了冷藏柜等設施,制定了相應的鼓勵激勵機制,并將其納入科室綜合考核目標;疫情期間,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預防方劑,我們加班加點,大量煎制中藥湯劑,第一時間發放到一線工作人員手中,使其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在培育中醫臨床優勢病種,力推中醫臨床路徑等方面,也制定和落實了相應的舉措。
(五)、全面落實對口幫扶
我院作為全縣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基地,承擔全縣的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培訓任務,結合縣鄉醫療管理一體化精神,我院對口幫扶大禹街道、乾坤灣鎮、賈家坪鎮、延水關鎮衛生院等。
幫扶期間,堅持每月派出醫療服務隊,深入鄉鎮、農村,為留守老人、兒童送醫送藥送溫暖。輪流選派不少于3名醫務人員下沉到衛生院,長期坐診,并根據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要求,優先安排所派人員到我院臨床一線科室進修學習。為他們一對一、手把手地傳授實用的中醫適宜技術。必要時,對一些患者進行遠程會診,并幫助幾個衛生院建設了規范化的中醫館。通過對口幫扶,促使優質醫療資源及時下沉到基層,采用傳、幫、帶的方式,為基層醫院全面培養了一批中醫實用人才,也使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六)、全力體現公益性質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我院黨支部、院委會的號召下,全體黨員和醫護人員紛紛遞交請戰書,不顧個人安危,爭先奔赴一線。在接到縣聯防聯控辦要求我院承擔馮家坪集中醫學觀察點的指令后,在院長鄧曉勇同志的帶領下,立即組建了黨員先鋒隊和醫療救護隊,火速趕赴隔離點。克服了天氣冷,伙食差、壓力大等因素,從始至終未換班,一呆就是兩個月,圓滿完成了隔離觀察任務。期間,根據防控辦要求,又組建了另外一支醫療隊伍進駐文安驛隔離點,歷時一個多月,順利完成任務,且做到了醫護人員零感染,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贊揚和群從的普遍稱頌。
疫情期間,因緊急防控所需,要求建成規范的發熱門診和pcr實驗室,我們加班加點,晝夜不息,從規劃選址到全部高質量完成,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
四、存在問題
(一)、業務用房緊張。由于地理環境受限,當初投入經費不足,醫院未能按照20年發展規劃來建設,加之近幾年業務發展面寬量大,導致目前用房緊張,已不能滿足日常工作所需。
(二)、人才短缺。隨著國家對縣級公立醫院建設的不斷投入,醫療設備已不再是制約醫院發展的桎梏。高年資、高學歷學科帶頭人的短缺,已嚴重影響到醫院的整體診療水平和長足發展。因地域環境、收入待遇造成人才流失和難以引進的狀況,已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加之醫院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部分職工缺少開拓創新意識,生活安于現狀,所以進一步健全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一個良好的人才梯隊已成了醫院管理迫在眉睫的任務。
(三)、重點科室中醫特色還不夠突出。其原因一是專科帶頭人未對科室做長期發展規劃,開拓創新不足;二是沒有技術拔尖人才,技術方面沒有明顯優勢和特色;三是對專科建設經費等投入還不夠。
五、今后工作方向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中醫藥服務提升工作,一是要充分發揮全縣中醫藥龍頭作用,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推廣普及中醫藥適宜技術;二是繼續建成一批在省、市有一定影響、知名度較高的重點專科,如中醫骨傷科、中醫肛腸科、中醫治未病科。三是通過外出進修、邀請專家授課、中醫師承等方式培養建設一支掌握中醫藥核心技術、引領學科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形成明顯的中醫特色優勢。四是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不斷提升中醫藥文化氛圍。
相信在各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我院將會認真
總結
經驗,不斷完善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全力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促進中醫事業健康快速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便捷、優質、高效的中醫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