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李蘭娟的事跡介紹50字篇一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紹興籍著名傳染病學專家。
日前,記者采訪了李蘭娟的一些同事和鄉人,還原她在這些天里馬不停蹄地逆行武漢,大無畏戰“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橋區夏履鎮夏履橋村,夏履東江猶如一條玉帶穿村而過,江水清澈輕緩,錯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構成一幅美麗的江南水墨畫。
晚上6點,一輛浙a牌照的汽車駛入夏履橋村。車上下來的正是李蘭娟院士和她的愛人鄭樹森院士、兒子鄭杰。
每年春節,她一定會抽空回家鄉和親屬團聚,吃上一頓團圓飯。但今年這頓團圓飯,才吃了1個小時,全家人就匆匆趕回杭州。
夏履橋村黨總支書記邱建忠聞訊前去看望李蘭娟院士。干練的短發,親切的笑容,還是熟悉的那個李蘭娟,不過,她的面容里卻透露著一絲疲憊。
這些天,在戰“疫”打響后,李蘭娟一直奔波于前線:
1月18日,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托,她與鐘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達武漢,聽取了武漢方面的情況匯報,并查看現場。在武漢,李蘭娟作為國家級專家,提出了對疫情的判斷,尤其是武漢要采取“不進不出”措施、冠狀病毒感染要作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等重要建議。
1月2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李蘭娟和鐘南山參加了會議。會上,李蘭娟就加強疫情防控與救治等提出具體建議。
1月22日,她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點,武漢市就實施了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點,她連夜從北京趕回杭州。早上8點,她準時出現在醫院的門診病房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趕赴北京,參加科技部召開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究的會議。當晚也就是除夕夜9點多,她從北京返杭,年夜飯是在機場吃的一份水餃。
夏履鎮黨委書記、鎮長趁著李蘭娟回鄉的機會,前去拜訪這位夏履鄉賢,一番寒暄,交談了半個小時,李蘭娟院士三句話不離疫情。
“從李院士的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抗擊疫情刻不容緩。她與病毒在賽跑。”邱建忠說,往年春節,李蘭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幾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團圓飯后,就又去為疫情奔波了。“她還再三叮囑我們,叫家鄉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蘭娟曾說,她是夏履的兒女,她的根在這里。
夏履鎮黨委宣傳委員張成炳告訴記者,每年母親節,李蘭娟院士都會帶著一幫鄉賢名醫聚集在夏履鎮衛生院,為父老鄉親開展義診。這個活動已經堅持了四五年。在李蘭娟院士的關心和支持下,夏履鎮衛生院與浙大一院也在開展業務往來。
柯橋傳媒集團記者葉紅曾經通過電話采訪過李蘭娟。“李院士很忙,通過相關部門幫忙聯系后,她打電話給我。電話那頭,第一句話是:‘你好,我是李蘭娟。’一口紹興味的普通話,讓人感到非常親切。李蘭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橋’。”葉紅說。
李蘭娟的事跡介紹50字篇二
兩赴武漢,帶去“浙江經驗”
今年1月18日,73歲的李蘭娟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奔赴武漢前線研判疫情。1月22日深夜,詳細了解情況后的她向國家提出,武漢必須嚴格“封城”。
2月2日凌晨,患者病死率趨高,李蘭娟二赴武漢。“我們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icu、ccu,當時6個病人中就有5個救不過來。我的使命和任務就是救治武漢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李蘭娟說。
李蘭娟和醫療隊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后,推廣《20xx冠狀病毒病(covid-19)診療浙江經驗》里“四抗二平衡”(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癥與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繼發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治療策略,同時加強應用人工肝、微生態、干細胞等“三大技術”,提高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
醫療隊在李蘭娟的率領下,上下齊心,與武漢當地icu各地醫療隊員們一起,通過44天努力,將icu患者病死率由原來的高出80%降至15%以下。尤其是處于細胞因子風暴早期的重癥患者,經人工肝治療后,存活率達100%。
疫情期間,一張李蘭娟院士臉上滿是口罩勒痕的照片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她堅定的眼神、溫暖的笑容給了全國人民莫大的鼓勵和堅定的信心。說起這張照片,李蘭娟并不覺得自己有多偉大,她說廣大醫務人員在抗疫期間都是如此,自己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員,為挽救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而努力,“我人生最大的滿足,就是幫助病人戰勝死亡,重獲生命的美好。”
反哺社會,鼓勵家鄉青年
從醫多年,李蘭娟身上有很多榮譽。不過回到家鄉,李蘭娟自始至終只強調一個身份:“我是紹興人!我是紹興的女兒,我的根在這里。”
從2018年開始,每年母親節,李蘭娟都會與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鄭樹森,以及其他鄉賢名醫一道,來到老家夏履鎮,為父老鄉親開展免費義診。說起這些,李蘭娟覺得理所當然:“我是共和國培養出來的院士。我從小家庭困難,靠黨和政府的助學金才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學學業。可以說,沒有黨和人民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這是我作為紹興女兒應盡的一份孝心。”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李蘭娟用各種方式反哺社會。她和丈夫一起捐資,聯系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了“樹蘭人才基金”,設立“樹蘭醫學獎”“樹蘭醫學青年獎”等,獎勵和提攜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李蘭娟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疫情尚未在全球范圍內平息的當下,更應持續依靠科技的力量與疫情進行斗爭。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一些科技人才思想活躍,表現勇敢,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設備攻克了很多核心難題,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紹興自古人才輩出,必定會有更好發展。”李蘭娟鼓勵家鄉科技人才堅定創新自信,繼續發揮聰明才智,勇攀科技高峰,為紹興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