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個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篇一
今日當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桌旁寫三下鄉個人總結時,回憶著這幾天腦海中不斷浮現著往日畫面,七天的光陰是短暫的`,但就是這短短的七天我們得到一生中難于得到的東西——團隊的精神、工作的經驗、堅強的意志、真摯的友情-----我們沒有虛度這七天,我們一直在用心做事、用心服務,我不無感嘆:原來時間可以這樣度過,生活可以這樣生活。七月的驕陽帶來我們的汗水,燃燒我們的激情。在烈烈夏日中來自我院五個專業跨越大一至大三三個年級的13名學生組成了我院20xx年赴吉安縣橫江鎮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服務隊,由經濟學專業輔導員孫琳老師、市場營銷專業輔導員李釗老師帶隊,于6月30日來到吉安縣橫江鎮,進行為期一周的以“科學發展樹新風,攜手共建新農村”為主題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第一線的我們說的一句話“敢于踏出校門的人才是真正的壯士”。一直以來,這句話支持者我們隊的每一位隊員去戰勝一切的挫折。七天過去了,現在想想,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挺直腰桿去面對困難。
我們在一起有說有笑,我們說是苦中作樂,但我不這樣認為,如果說有一種先進叫落后的話,那么就有一種吃苦叫幸福。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寫文章一起聊天一起冷的瑟瑟發抖一起去解決困難-------友誼在無聲無息中培養出來了。坐在返回的列車上,各位對這七天的生活心生種種感嘆,感嘆一個星期的米飯,感嘆一個星期的短暫,感嘆一個星期生活的艱辛,感嘆一個星期生活的充實-----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清談卻不寡味,真實而又實在,艱辛卻也愉快。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假如沒有這次活動,我不會那么快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經驗,我不會那么透徹地明白萍水相逢亦是緣的道理-----一個星期的三下鄉活動可以說是我人生中一大物質和精神的洗禮。
我們的活動遇到了很多困難,尤其是天氣,意外的變天至始至終成了我們的問題,而且影響了我們的整個行程,細節決定成敗的教訓又多了一次。但事在人為,百事可樂,百事可為。毛主席曾教導過我們: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我們要的就是這種精神。也不知道明天等待我的將會有什么困難,但通過此次經歷,我只知道無論以后發生什么都不可以輕易改變自己最初的想法,一旦決定了就盡心盡全力去完成,不要因為困難而退縮,也不要太關注結果。世事我曾抗爭,成功不必在我。
實踐出真知。通過這次實踐,我對自己也有了一個全新的科學的定位,對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清醒的認識,比如專業知識的欠缺,人際交往能力、處事應變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為以前不了解實際情況,不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而亂下結論的行為感到汗顏。
或許只有跌倒了,才能走的更好;或許只有疼過了,才能更成熟。短短的七天,卻教給了我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成了我以后人生不可或缺的寶貴的財富,給我生活閱歷又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成長向來都是痛并快樂著的,我不害怕跌倒,我更不拒絕不足。我只想說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一些吧。因為只有經歷了生活的磨礪,我們才能唱出更動聽的人生樂曲,才能讓人生之花開得更加的絢爛。
我們走了,帶著激情與思考,我們回來了,帶著感動與收獲,中間只有短暫卻亦永恒的七天,這七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七天,七天我們在汗水中學會了許多,經歷就是成長,我親身見證了我們每天都在實踐中堅強,在實踐中成長。
三下鄉是個鍛煉個人能力的活動,三下鄉是個充滿艱難困苦的活動,三下鄉是個處處充滿新鮮感的活動;我們作為服務三農的三下鄉隊員們,我們一直都在默默著,默默是我們的堅持,默默是我們的品質……橫江鎮街頭,唐賢坊村,新農村示范村——公塘村,橫江鎮中心小學,敬老院……我們的足跡遍布了整個橫江鎮的大地,滋潤了一方水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零距離地與父老鄉親們接觸,傾聽我們的心聲,記錄我們的點滴心言。我們熬過了思鄉之切,頂住了烈日之毒,忍受了生活之艱,我們像一團火,燃燒自己,溫暖他人。我們沒有選擇逃避,逃避自己的使命,逃避自己的責任。
都說只有義無反顧的付出,才可以理直氣壯地收獲。七天下來,我們,累了,乏了。卻掩飾不了我們內心的喜悅與踏實,我們收獲了友誼,收獲了感動,收獲了成熟,收獲了堅強,收獲了成長。過程中,辛酸的淚水、真心的微笑、堅強的背影,也構成了我生命里最珍貴的回憶。
面對月盼日盼的暑假的到來,我們抗拒了誘惑,耐住了寂寞,最終堅持下來了,獨自面對空蕩蕩的寢室,空蕩蕩的校園,只留下了那濃濃的思鄉之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只留下了那拳拳服務三農之心,默默奉獻,風雨無阻。唯有情,才有愛,唯有愛,才有這種情,讓我們忘我地投入到志愿服務當中,堅持不懈地下鄉,在下鄉的實踐中服務他人磨練自己;這種情,讓我們毫無保留地融入橫江鎮這塊大地,深入地去了解她;這種情,讓我們像兄妹一般照顧,萍水相逢亦是緣,不分你我;這種情,讓我們不管旅途的艱辛,生活的艱苦,春風依舊。只因自己滿腔的激情,只因自己曾許下的諾言,只因自己心中那最原始的真誠。我們不虛此行。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個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篇二
我很榮幸參加了今年我系舉行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并順利完成此次活動。活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我們隊(數學系愛心支教接力服務隊)不能很好地向我們原先預想的方向進展。因此我們不得不從新調整計劃以便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們及我們隊發生了和經歷了很多事情。在這些事情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明白了很多原先不明白的道理。同時也獲得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和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從而豐富了自己的大學生活。最值得高興的是,我所在的團隊是一支優秀的團隊。作為它的一份子,我自豪我驕傲。
說到總結,有聯系到是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那就當然離不開衣食住行四方面“重頭戲”了。在這主要就談談它們。
首先是衣,即穿著方面。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和完成任務;為了更好地塑造和樹立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形象,我們統一了帽子和服裝。帽子是白色休閑帽,上衣是黃色大馬褂,搭配起來十分可觀。穿在身上顯得相當精神,充滿活力。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此服裝可以穿出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
其次就到食了,說到吃飯,那是我們活動中的一大塊問題。由于人數較多,胃口難以統一,加上煮飯的器具問題,都是用柴燒的,因此它開始就成了我們的一大麻煩,但現在回頭想想其實做飯真的是我們在那幾天的一大趣事。困難是再所難免的,但我們各位隊員都明白一個道理:困難是用來解決的,不是用來抱怨的,怨天尤人并不能減少我們的麻煩這樣只能浪費時間。最后我們是分組分工合作,四人一組,每組負責全隊一天的吃飯問題。基于我們每位隊員的相互包容,每人都做到“饑不擇食”并愿意去嘗試一下其他隊員的手藝。在我做飯的最大感受是,每位隊員一起為做好一頓飯菜獻“良策”的時候是最開心的事。為做好一頓飯大家炒得沸沸揚揚,但最后總是能統一意見,做出各自滿意的飯菜。從中不僅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同時也培養了我們隊員間的默契。說句心里話“大鍋飯”真的很好吃,非常香,雖比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但至少也吃得津津有味了。
再者就說到住了,我們住的是大課室,男女分開住。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都有所不同,所以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會有的,大家住在一起,顯然宿舍就成了一大講究——“宿舍文化”。每位隊員盡量做到最大包容和相處愉快。還有就是為了大家的安全,為讓隊員們睡的安心睡的踏實,我們幾個男生決定兩人一組輪流值夜,為隊里創造一個安全放心的環境做保障。憑借著每位隊員的擔當,我們相處得很融洽也很愉快,體現出好團隊應有的團隊精神及集體觀念。能夠處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我很榮幸。
最后就談談行了,它包括我們的言行舉止,以及活動中隊里開展的各項活動。說話行為方面,我們注重自我的儀態儀表,盡量做到舉手投足都是美。過來就是活動方面了,在支教過程中,做到課前課時課后各個環節均胸有成竹;在慰問敬老院老人的過程中,我們真心,誠心,寬心去對待老人家們并獻上了我們準備的娛樂節目,博得了他們的陣陣掌聲,同時讓他們感到溫暖。在義務掃大街活動中我們用行動踐證了我們此次活動的`宗旨,為農民百姓干實事,深的我們百姓的肯定和尊敬。
總的說來,此次在北貫鎮中心小學愛心支教過程及系列活動中。我們經歷了很多,遭遇了很多,遇到了很多困難,同時也學會了很多。正因為這樣,通過我們各位的相互努力,組建了一支有辦事效率的優秀團隊。在遇到困難和解決困難過程中,特別是處理突發情況時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變動”的思想起主導作用。這也驗證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因此要求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靈活的變動,作出新的方案,盡量將問題完美化。一切事物盡在隨機應變,這是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唯一。恰恰是“變動”,它是對待突發情況和解決問題的最佳“良藥”。用哲學的眼光看就是,一切事物均處于運動之中,運動是絕對的。就我個人而言,在這次三下鄉活動中,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東西。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個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篇三
在驕陽如火的7月16號,我們一路高歌,打著十二分精神,伴隨著一路的塵土飛揚,經過2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來到了目的地。
映入眼前的是三棟破舊不堪的樓房,墻壁上有大大的紅字“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一個50米左右的籃球場,一邊豎著一個被人砸得“千瘡百孔”、“提不起腰的”、“年邁的”籃球框。水泥地也處處點綴著一個個不規則的圓圈圈,似小姑娘害羞的臉蛋。
整理好東西,來到廚房準備喝口水,往水缸里一瞧,完全見底,沒有一絲水氣。跑到蓄水池旁,拎開水龍頭,一滴水都沒有。此時,男生們拿起桶子,到千米之外的井邊去挑水。看著漸漸飽滿的水缸、男生們臉上的滿頭大汗,我意識到我們的艱苦生活開始了。水是大問題,每個人每天要喝水,煮飯炒菜要水,每天還要洗澡用水,如何解決成了最受關注的事。
遇到的第二個大問題:柴。這里沒有我們用的液化氣,甚至連個煤氣灶都沒有,有的只是最原始的柴火灶。這里五天才趕一次集,還不一定有賣,平時又沒什么車去鎮上,就算有賣,從鎮上把柴弄回來也是一件艱難的事。還好,我們從學校帶了一些柴過來。同時我們趁著家訪,詢問哪里有柴賣。男生們又從當地人家里用肩膀將兩百多斤柴挑了回來。
第三個問題:每天要很早起來自己做飯吃。這里的習俗是吃兩頓,我們要上課,要配合小孩子們,只好吃兩頓。每天5點多,炊事班的同學就起床為我們煮飯了,燒火的燒火,切菜的切菜,炒菜的炒菜,配合得天衣無縫。我們的后勤有了保障,工作也開展的非常順利。
第四個問題:語言不通。這里是個苗寨,基本上講苗語。我們團隊沒有人會講苗語,也沒人能聽懂。此處能聽懂普通話的中年人少之又少,每家差不多就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兒童非常之多。鄉村的氣息哺育著這些農民,他們的淳樸、我們的善意,在小孩的幫助下,讓我們溝通毫無障礙。
學校給了我們四間寢室,望著破敗不堪的床和漏洞百出的窗戶,我們心酸不已。還有好多的不便,我們從未想到過的難處。
我從小也是在農村長大的,記憶中,怎么也找不到如此貧窮的地方。沒有經濟作物,沒有工廠,缺少水源。每天我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工作、生活和學習。吃著自己做的飯菜,望著小朋友們求知若渴的眼睛,回味著每天上課的情形,拖著疲憊的身子,我們心里是暖的。未曾退縮、無怨無悔、堅持不懈!
“起床啦,起床啦”。又傳來紀檢委員的聲音。每天早上六點四十,這個聲音就會在我們的耳畔響起,想把它關掉卻沒有辦法。七點整,國歌會響徹在xx完小的上空,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歌聲中慢慢上升。面對著緩緩上升的國旗,我們睡意全無,許下今天一定要按質按量完成任務,給孩子們帶去更多的溫暖的誓言。
每天的課程由李超學長安排好,我們老師都會提前備好課,望著小孩子們求知若渴的雙眼,使我們的感到陣陣心酸;然而,每每從教室里傳來郎朗的讀書聲,我們的心里又欣慰不已。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聽話,有些調皮的就在課堂上吵鬧,讓你傷透腦筋。然而,我們也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在課堂上吵鬧,無非是為了要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此時,你只要給他一個眼神,一句溫柔的話,他便會安靜多了。
在教他們動口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教他們動手:
標本制作,從采集標本到壓制標本,到最后的制作標本,同學們都參與其中,教他們正確方法的同時,給他們以想象、創新的空間。
手工藝品制作,有用紙織成的心、船、百合花、千紙鶴,還有塑料管折成的星星、玫瑰花等等。任他們挑自己想學的,感興趣的。當他們拿著自己編織的產品給老師看時,臉上無比欣喜。當老師夸他做得好時,他便會回你一個大大的微笑。讓你情不自禁的跟著笑。
每天的課堂課外,讓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被五顏六色填滿。在陪伴他們的同時,我們也在長大;他們收獲知識的同時,我們收獲快樂與感動。
他們一群孤獨的孩子,沒有爸媽的關愛,沒有被寵的記憶;
他們是一群善良的孩子,老師的辛苦他們能感受到。他們會毫不吝嗇的對你說,“老師,你們辛苦啦”。偶爾,會給你捶捶背、揉揉肩,十分貼心。
他們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對知識無限渴望,對爸媽真心的祝福,對貧窮他們樂觀看待,對生活他們始終微笑著。
吳蕓蕓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女孩。7月25號是她的9歲生日。媽媽在她三歲時病逝,爸爸在媽媽逝世后就離開家,至今音信全無。或許,有難言的苦衷;或許,拋棄了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兒女;又或許出了意外……總之,這個家只剩下蕓蕓的爺爺奶奶和一個弱智的哥哥。蕓蕓很懂事,小小年紀就幫著爺爺奶奶干這干那,或許,這也是俗話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接觸她到離開,她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堅強的。面對貧窮、窘迫的家庭、從小失去父母關愛還要忍受智障的哥哥對她的欺負的處境,她從未向我們訴苦,從未抱怨過老天的不公。她只是默默承受,用堅強、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務,用樂觀微笑和這殘忍的生活作斗爭。她是那么乖,乖的我們無可挑剔;她是那么堅強,堅強的令我們自愧不如;她是那么懂事,懂事的讓我們無地自容。沒到我們一半的年紀,但是,有些品質是我們讀了二十幾年書還未能做到的。或許,上天有意考驗她,想讓她長大后能成就一番偉業,才不斷地給她磨難,令她遭受多于常人的坎坷挫折,一步步磨練她的意志,文章來源:使她能更加堅忍不拔!
還有好多孩子和蕓蕓一樣可憐,在他們的腦子里根本就找不出爸媽的影子。但是,他們每天都對這生活微笑,是他們教會了我什么才是真正的樂觀與堅強。
時光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流逝。十二天的支教生活轉眼即逝,在這十幾天里,我了解了團結的真正含義。每天飯前的“團結就是力量”表達著我們的心聲,二十個人在貧苦的生活中,互幫互助,相輔相成。沒有寬敞的教室,沒有明亮的燈光,我們在這里相互學習,交流,談心。有的只愛護、寬容與理解。
在這十幾天里,我看到了真正的不幸,真正的坎坷,同時也懂得了真正的堅強,真正的堅忍不拔。
在這十幾天里,我明白了愛心的含義。不需要為他做多少事情,更不是金錢能衡量和買到的。有時,一個溫柔的眼神即可,一句關懷的話語足夠,一個狠狠的擁抱足以。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個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篇四
20xx年七月份我參加我們教育學院舉辦的暑期“三下鄉”活動,7月11日下午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向我們此次“三下鄉”的目的地安慶市宜秀區無橫向出發。這次“三下鄉”活動短暫而匆忙,十一個熱血青年組成一家,彼此互幫互助,相互扶持愛護和諧相處,雖艱苦卻樂在其中,一路上歡聲笑語,至今音猶在耳。
一眨眼,短短五天的暑期“三下鄉”就這樣劃上了句號。人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都需要一個適應的時間。當我發現自己已經開始適應了那個地方,適應了那里的人時,我們卻要踏上了返校的路了。奢侈的我們帶著太多的不舍,帶著這些美好的回憶,回到了學校。
這次“三下鄉”活動雖然路途遙遠,天也一直下著大雨,使我們的活動沒有按預期的安排順利開展,但我覺得這幾天來的特別值,過的也特別充實。“三下鄉”讓我感受最多的是通過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些看到的東西和事情,有些東西需要我們真正地去想、去思考發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在這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深深體會到了“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一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需要經過很多步驟,而且細心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幫社區做計劃生育人口登記表的時候,如果不夠細心,就很容易吧別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填錯,這樣會使原本就復雜的工作變得更復雜了。作為一名大學生,只要我做事踏實,做人誠誠懇懇,對分配給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并完成,就會得到他人的肯定。
事實上,這次“三下鄉”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給我的教訓也不少。比如如何忍受陰晴不定的天氣,還有我坐汽車會暈車的問題。每次到社區去做服務都要做汽車去,每次坐在車里都特別難受,下車后要過很長時間才能緩過來。每次走訪留守兒童家里,去看望留守兒童時,由于一直下著大雨,鄉下的泥路都很難走,因為大家都沒有膠鞋,穿的球鞋很容易就濕了,回來后腳泡的都發白,而且還起水泡。這些都是我自己選擇的,那么無論這個過程中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遇到多少困難,我都要忍耐,我都要堅持,都要學會自己面對。我想在未來工作的時候,當我再面臨困難時,我會因為這次“三下鄉”積累的經驗,而讓我變得從容而坦然。
如何與人溝通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最大的收獲。我們這次“三下鄉”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為社區登記人口計劃生育表、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和走訪留守兒童,我們接觸最多的人是社區的領導和敬老院的老人。剛開始與社區的那些書記、主任們講話的時候我都很膽怯,不太敢跟他們講話,總覺得他們是大人物,很難接近的樣子。雖然臨行前隊長王子鳴學長就跟我們說過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不卑不亢,但真到做的時候,我還是做不到。但后來通過幾天和這些領導的慢慢接觸,我已經漸漸開始改變我一開始的想法了,因為那些領導并不是我像想的那樣。高高在上,難以接觸。他們會主動向我們了解教育學院服務隊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的,還和我們拉家常,這都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和親切,感覺他們都想我的長輩一樣平易近人而并非是一群擺架子的領導。另外和我們接觸最多的人群是敬老院的老人們。每次去敬老院去看望那些老人們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我的心里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是心酸?還是不舍?他們就像我的爺爺奶奶一樣,但我卻不是他們真正的孫女,不能經常和他們在一起。老人們在敬老院里是孤獨的,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聽他們傾訴的人,我希望成為那個人。但我知道這是短暫的,很快我們就會離開這里,他們又會回到原來那種孤單的生活。這對老人們來說太殘忍了!當我們要走的時候,那些老人們緊緊拉住我的手不放,那一刻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我知道眼淚早已在眼眶里打轉了。我為自己只能給他們短暫的快樂而懊惱。我想在以后的三年里,我會經常回到這里,回到這個曾經給過感動的地方!
住在鄉下的時候,隊員們一大群人說笑、打鬧覺得生活很快樂。雖然吃著寡淡無味的飯菜,雖然洗著總是覺得洗不干凈的澡,雖然從鎮上去村子里的山路總是那么陡峭驚險。可是那種生活多美好啊!除了忙碌外,我感受到的是圍繞在我們每個人中間的融洽氛圍,工作中,大家互相交流學習的激情感染了空氣中安靜的因子;閑余時,大家的歡聲笑語蕩漾于清新的空氣中……一起休息,一起共餐,一起干活的生活讓我們彼此更加了解對方,更加親密。在快樂與愁苦中,我們一同成長。每每想到這,我都會會心地微笑,可以說,這些都成了我回味最好的調味劑。十幾個人一起搶飯吃,在大山里面看風景,在路上拍攝路邊照片。采訪訪問鄉村政府,看望敬老院的老人,關心我們的留守兒童。終于可以親自去了解,去調查。這種實現愿望的成就感、滿足感是考試得多少分都感受不到的!
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每位隊員都能相互的關心著對方,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有人鼓勵我去戰勝它。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想的是“我們是一個隊團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倒下來,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相信也許人生只有一次。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珍惜著這短短的五天時間。每天我都覺得自己過得非常的充實,非常的快樂和愉快。總有一家的氣息纏繞在我的身邊溫暖著我,給我動力讓我前進。這次也是我一次參加活動時間最長的一次集體活動,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它讓我學習到我缺少的東西。鍛煉了我,成熟了我。給予了我人生回憶留下了美好的金色的一段。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個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篇五
為了使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了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鍛煉提高其綜合素質,學校利用暑期長期的開展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
在前期準備工作中,面對紛繁復雜的與農村相關的政策文件,我們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順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為此次活動的順利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大家多是第一次參加“三下鄉”活動,經驗不足,在開展具體工作時,不但要開展政策的宣講、咨詢、解疑,還要與當地的鄉鎮領導、農民朋友開座談會、進行入戶調查等多項工作,大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大家并沒有退卻,而是發揮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我們順利的完成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從這次活動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團隊的力量及團隊的重要性。
這次活動,我深入了農村,接觸了我國社會中人數最多,而且最苦、最窮的一個階層,對我的震撼很大,同時也感到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農民的生活依然很苦,生活環境很差。在當地聽到農民經常提到“三不通”,即“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就是說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道路、水、電都不能得到切實的保障,由此可見農民的生活之苦,也可以看到要解決“三農”問題,真正的富民增收,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任重而道遠。雖然,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也為農民朋友作出了一些貢獻,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現在還是工作了,要關注我國的熱點,關注制約我國發展的問題,盡自己所能,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作為一名青年,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的了解我國的現狀,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一個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青年。
三、通過參加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也發現了自身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專業知識的欠缺,人際交往能力、處事應變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為以前不了解實際情況,不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而亂下結論的行為感到汗顏。這些不足,我將會努力的克服,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爭取自己進一步更好的發展。
20xx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