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免费视频_亚洲视频三区_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站_日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视频精品_天天夜夜操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16篇)

2023年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17:52:17
2023年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16篇)
時間:2023-12-08 17:52:17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一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古鎮的牌坊了。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

二、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

三、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二

各位游客好:

啊,微風吹在臉上好舒服,知道是什么氣息嗎?猜猜,青草味,桃花香,都對,都是上海的氣味,上海的洋氣,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關于上海的故事傳說、名人名流、電視電影、文物古跡、在每個人心中,上海的形象就像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一樣,萬千風情各不同。

下面我就來描繪我心中的這款旗袍吧!

上海有著一種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氣質,就是她的"洋氣",自1843年,帝國主義列強進駐上海,形成了她海納百川,中西交融的特色,大家一定不會忘記, 20xx年的金秋,身穿唐裝的各國元首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為什么忘不了?吸引大家眼球的,不僅僅是用上等的江南絲綢做成的唐裝,還因為上海已成為新世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和大型港口城市。

21世紀的上海,處處呈現出繁榮與開放的景象,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這些在電視上常見的建筑,是上海的裝飾品,像張曼玉的珍珠項鏈和耳墜,再美再優雅的女子總是需要飾品來點綴的,所以,再繁華再熱鬧的上海,需要這些建筑來裝飾,才引人入勝。有人說,看二千年的文化到西安,五百年的到北京,近百年的文化到上海。用滄海桑田,日新月異來形容上海的發展,大家沒有意見吧!那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是什么樣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上海先屬吳,再屬越,后又屬于楚。當時楚國大將黃歇治理河道有功,被封為春申侯,所以上海簡稱為"申"。公元前期220xx年,秦滅楚后,秦始皇帶領丞相李斯還有他那敗家子秦二世,南下巡視,看到上海一帶物產豐富,交易繁榮,人丁興旺,但是呢,人們只是在船上交易,還沒形成城市。當時上海吳淞口一帶居民多以打漁為生,聰明的漁民發明一種竹編的打漁工具"戶",怎樣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編在一起,圍成方形或圓形,漲潮時,潮水會把魚掀入"戶"內,退潮時魚兒就只能望洋興嘆,動彈不得了,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所以漁民就坐收漁翁之利,退潮時到里面去撿魚了。我想上海人可能是守株待兔的農夫的后代,不好意思,開個玩笑,后來上海簡稱"滬"就這個原因,可為何加三點水呢?地球人都知道,"滬"乃水邊人家用"戶"打漁以后,上海漸漸由一個小漁村形成一個大的集鎮。貿易港口,那時有18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因松江漸漸變淺,在今天外灘到十六鋪一帶形成"上海灘"了。海上船只由上海浦開到舊城區的東面停靠,所以"上海"成了一個城市的名字。大家知道了"上海"是由"上海浦"演變而來的,有這么一句話,正反兩面讀都一樣: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讀讀看。

鴉片戰爭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產生了,上海被外國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列強紛紛在上海設立租界。從此,國中有國,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為外國侵略者的"冒險家的搖籃"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租界才被人民收回。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今天,上海已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的國際化的大都市。

這個大都市呀,面積為6341平方公里,戶籍1600多萬,市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真是人擠人呀!黃浦江把上海分成浦東和浦西兩部分,浦東新區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重點發展的地區,我們將會在晚上欣賞她的美景。

為什么不說白天看呢?白天的上海只是高樓大廈,數不清的紅綠燈燈,川流不息的車子,熙熙攘攘的人群,帶給人的只是硬的、遠的感覺。有這么一句話,雨西湖,霧重慶,夜上海,夜上海呀,周璇唱的歌,趙薇在情深深雨蒙蒙里翻唱的---夜上海呀,夜上海!

當然嘍,這個夜上海怎么看,有學問的,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了,為了幫大家全方位地領略上海的韻味,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海陸空"對上海進行仰視、平視、俯視。

海看呢:我們可坐上海外灘邊的豪華游輪,游覽浦東的萬國建筑博覽會,遠視對岸的金茂明珠會議中心,,把上海的璀璨刻錄在眼中、攝像機里。

陸看呢:我們的好好司機會帶大家繞市區一圈,看看夜色中的人民廣場,上海歌劇院,到中華第一街南京路,可到新興的商業街衡山路,近距離領略上海的萬種風情。

空看呢:當然到金茂大廈88觀光層了,先聊個關于金茂的小故事,關于申報吉尼斯世紀記錄的,金茂大廈為全國第一,世界第四高樓,呈塔形的,有些像西安的小雁塔。總造價為南浦楊浦和明珠總和的1.5倍,高420.5米,國內外呢,有好3個攀援愛好者都爬到向金茂頂層了,也有第4個江西小伙子呢,夜里四點,硬生生地開始爬了,到了87層時,,精疲力竭了,7點10分,還是高高的起吊機把他給"拎"了下來。

真是多危險呀,他哪是那個料呀,就是猴子都沒辦法。此時,大家也許想,導游讓我們去金茂欣賞美景,是不是也要我們爬樓呀?不會的,大家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我們可在45秒內就到340米高的88層,因為我們乘坐的是世界上最快的最安全的電梯,到了那上面,可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上海盡收眼底。這時你會感嘆,上海真美呀,華燈初上的上海就像穿著晚禮服的張曼玉,流光溢彩燈火像她的寶石制成的披肩,咦,難不成是李湘送她的?李湘家好多喲!唉,耳聽為實,眼見為虛,究竟如何,lets go。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三

歡迎大家來到上海楓涇古鎮!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總的說來就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楓涇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筑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后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游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游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四

歡迎大家來到上海楓涇古鎮!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總的說來就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楓涇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筑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后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游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游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五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 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以下是關于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下面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生,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行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牌,它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院里分類就是中醫內科,早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亂舉家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頌為“壹室帶來太平之坊”。后來百姓順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型,因為在程十發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現了程十發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正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現在我們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發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先生愛國愛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程十發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墻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成長、成名的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鎮牌坊的留影。程十發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孫。

程十發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創作了連環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 戲 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于南鎮,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它是我們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請大家隨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今楓涇鎮外圍農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革命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史。

民 間 剪 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鎮,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 百 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和鄉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也不例外。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這一天,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古鎮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他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在行刺秦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20xx年)重修,并擴建為前、中、后三隸殿堂的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歷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漸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建設之一,區政府對楓涇鎮作出了相應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愿望下,20xx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丁聰漫畫陳列館

這邊的第一間就是前言廳了,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xx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在發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表。在墻上的左右兩邊就是丁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畫的兩幅代表作,左邊是丁聰在1944年畫的《現象圖》,形象勾畫出了抗戰后期政治的腐敗以及當時社會的慘狀。貪官、傷兵、淑女、官商、窮教授、沽名釣譽的畫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右邊則是丁聰在三年后創作的另一長卷《現實圖》,它描繪了在內戰風云中大發戰爭財的中外商人、饑餓中的窮人、被迫上陣的“炮灰”……在丁聰的筆下不同性質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1956年丁聰總算有了個家,可幸福的日子還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丁聰才得以翻身,但那時大好的年華已過去20xx年,此時他已63歲,他曾戲說:“人家60歲下崗,我是63歲才上崗。”這一幅就是丁聰以四人幫為素材所畫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現實意義的。

這里的第一、第二間展室展出了丁聰的部分諷刺幽默作品。丁聰喜愛笑話也愛聽笑話,所以他選擇部分古代、現代笑話配以漫畫與讀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與丁聰再次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提筆寫下了一首《五絕》:“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爽直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評價。

在文革期間,丁聰沒條件發表漫畫,他就以一種“交保險”的方法給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圖,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館》、《牛天賜傳》等,還為魯迅、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名作繪過插圖。所以我們要看的第三個展室就是丁聰所畫的一些名著的插圖。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六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臺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七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以下是關于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3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6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下面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生,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行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牌,它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院里分類就是中醫內科,早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亂舉家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頌為“壹室帶來太平之坊”。后來百姓順理成章地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型,因為在程十發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現了程十發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正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現在我們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發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先生愛國愛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程十發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墻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成長、成名的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__年9月程老在古鎮牌坊的留影。程十發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1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孫。

程十發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創作了連環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__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戲 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于南鎮,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它是我們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請大家隨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今楓涇鎮外圍農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geming期間改為geming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6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史。

民 間 剪 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鎮,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百 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和鄉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也不例外。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這一天,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古鎮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他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在行刺秦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并擴建為前、中、后三隸殿堂的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歷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漸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建設之一,區政府對楓涇鎮作出了相應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愿望下,20__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丁聰漫畫陳列館

這邊的第一間就是前言廳了,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16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在發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表。在墻上的左右兩邊就是丁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畫的兩幅代表作,左邊是丁聰在1944年畫的《現象圖》,形象勾畫出了抗戰后期政治的腐敗以及當時社會的慘狀。貪官、傷兵、淑女、官商、窮教授、沽名釣譽的畫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右邊則是丁聰在三年后創作的另一長卷《現實圖》,它描繪了在內戰風云中大發戰爭財的中外商人、饑餓中的窮人、被迫上陣的“炮灰”……在丁聰的筆下不同性質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1956年丁聰總算有了個家,可幸福的日子還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直到粉碎“四ren幫”以后丁聰才得以翻身,但那時大好的年華已過去22年,此時他已63歲,他曾戲說:“人家60歲下崗,我是63歲才上崗。”這一幅就是丁聰以四ren幫為素材所畫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現實意義的。

這里的第一、第二間展室展出了丁聰的部分諷刺幽默作品。丁聰喜愛笑話也愛聽笑話,所以他選擇部分古代、現代笑話配以漫畫與讀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與丁聰再次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提筆寫下了一首《五絕》:“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爽直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評價。

在wenge期間,丁聰沒條件發表漫畫,他就以一種“交保險”的方法給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圖,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館》、《牛天賜傳》等,還為魯迅、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名作繪過插圖。所以我們要看的第三個展室就是丁聰所畫的一些名著的插圖。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八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 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以下是關于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下面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生,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行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牌,它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院里分類就是中醫內科,早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亂舉家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頌為“壹室帶來太平之坊”。后來百姓順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型,因為在程十發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現了程十發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正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現在我們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發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先生愛國愛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程十發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墻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成長、成名的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鎮牌坊的留影。程十發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孫。

程十發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創作了連環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 戲 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于南鎮,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它是我們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請大家隨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今楓涇鎮外圍農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革命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史。

民 間 剪 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鎮,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 百 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和鄉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也不例外。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這一天,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古鎮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他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在行刺秦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20xx年)重修,并擴建為前、中、后三隸殿堂的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歷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漸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建設之一,區政府對楓涇鎮作出了相應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愿望下,20xx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丁聰漫畫陳列館

這邊的第一間就是前言廳了,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xx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在發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表。在墻上的左右兩邊就是丁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畫的兩幅代表作,左邊是丁聰在1944年畫的《現象圖》,形象勾畫出了抗戰后期政治的腐敗以及當時社會的慘狀。貪官、傷兵、淑女、官商、窮教授、沽名釣譽的畫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右邊則是丁聰在三年后創作的另一長卷《現實圖》,它描繪了在內戰風云中大發戰爭財的中外商人、饑餓中的窮人、被迫上陣的“炮灰”……在丁聰的筆下不同性質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1956年丁聰總算有了個家,可幸福的日子還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丁聰才得以翻身,但那時大好的年華已過去20xx年,此時他已63歲,他曾戲說:“人家60歲下崗,我是63歲才上崗。”這一幅就是丁聰以四人幫為素材所畫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現實意義的。

這里的第一、第二間展室展出了丁聰的部分諷刺幽默作品。丁聰喜愛笑話也愛聽笑話,所以他選擇部分古代、現代笑話配以漫畫與讀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與丁聰再次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提筆寫下了一首《五絕》:“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爽直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評價。

在文革期間,丁聰沒條件發表漫畫,他就以一種“交保險”的方法給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圖,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館》、《牛天賜傳》等,還為魯迅、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名作繪過插圖。所以我們要看的第三個展室就是丁聰所畫的一些名著的插圖。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九

歡迎大家來到上海楓涇古鎮!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總的說來就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楓涇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筑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后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游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游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一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來到江南水鄉”,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叫。我們的司機師傅姓,師傅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技術很好,坐他的車肯定讓您感覺安全舒適。今天就由我們一同陪大家欣賞江南美景。如果我們的服務有讓您不滿意的地方,敬請大家提出批評和建議,謝謝大家的合作,希望大家在朱家角玩得開心,玩得痛快。

朱家角,也就是我們的所在地,是由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鎮組成,他們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顆明珠,如今這顆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帶”——318國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奪目的光彩。由于這是一座千年古鎮,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首批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這樣的小鎮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她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面我簡單給各位介紹一下她的地理位置,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昆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在玩膩了一個個雷同價高的人造景觀后,人們莫不驚訝于上海市郊還有一塊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觀,在這里可以尋找一種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無怪乎一位同濟大學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覺贊嘆:朱家角有這么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上海一寶,也是國家的瑰寶”。中國臺灣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戀,為清淳幽靜,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視察了古鎮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筆,寫下了全國歷史名鎮朱家角”幾個大字。

同時,也正是因為有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許多影視導演慧眼相中,而紛至沓來,把水鄉古鎮的婀娜風姿,一次次地搬上銀幕、電視,有時會出現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一時成了海內外影視競相拍攝的熱點,被人譽為滬郊的好萊塢”。

朱家角不僅景色宜人,她更有淵源流長的歷史,1958年大煉鋼鐵時,鎮人為了找鐵,曾奇跡般地把鎮北大淀湖車干,在湖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被證明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遺物,足以證明數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了。

聽了朱家角的歷史淵源和地址位置,我想大家一定有一種趕快細細品味美景的沖動,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去感受她的美景,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而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可以說啊,朱家角除了景色多之外還有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席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筑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墻、石庫門、墻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筑,飛檐翹角,黛瓦粉墻,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二

一、古鎮牌坊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古鎮的牌坊了。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

二、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

三、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3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6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三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下面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生,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行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牌,它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院里分類就是中醫內科,早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亂舉家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頌為“壹室帶來太平之坊”。后來百姓順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型,因為在程十發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現了程十發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正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現在我們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發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先生愛國愛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程十發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墻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成長、成名的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鎮牌坊的留影。程十發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孫。

程十發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創作了連環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 戲 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于南鎮,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它是我們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請大家隨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今楓涇鎮外圍農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革命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史。

民 間 剪 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鎮,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 百 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和鄉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也不例外。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這一天,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古鎮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他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在行刺秦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20xx年)重修,并擴建為前、中、后三隸殿堂的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歷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漸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建設之一,區政府對楓涇鎮作出了相應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愿望下,20xx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丁聰漫畫陳列館

這邊的第一間就是前言廳了,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xx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在發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表。在墻上的左右兩邊就是丁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畫的兩幅代表作,左邊是丁聰在1944年畫的《現象圖》,形象勾畫出了抗戰后期政治的腐敗以及當時社會的慘狀。貪官、傷兵、淑女、官商、窮教授、沽名釣譽的畫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右邊則是丁聰在三年后創作的另一長卷《現實圖》,它描繪了在內戰風云中大發戰爭財的中外商人、饑餓中的窮人、被迫上陣的“炮灰”……在丁聰的筆下不同性質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1956年丁聰總算有了個家,可幸福的日子還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丁聰才得以翻身,但那時大好的年華已過去20xx年,此時他已63歲,他曾戲說:“人家60歲下崗,我是63歲才上崗。”這一幅就是丁聰以四人幫為素材所畫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現實意義的。

這里的第一、第二間展室展出了丁聰的部分諷刺幽默作品。丁聰喜愛笑話也愛聽笑話,所以他選擇部分古代、現代笑話配以漫畫與讀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與丁聰再次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提筆寫下了一首《五絕》:“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爽直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評價。

在文革期間,丁聰沒條件發表漫畫,他就以一種“交保險”的方法給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圖,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館》、《牛天賜傳》等,還為魯迅、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名作繪過插圖。所以我們要看的第三個展室就是丁聰所畫的一些名著的插圖。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四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臺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五

各位游客好:

啊,微風吹在臉上好舒服,知道是什么氣息嗎?猜猜,青草味,桃花香,都對,都是上海的氣味,上海的洋氣,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關于上海的故事傳說、名人名流、電視電影、文物古跡、在每個人心中,上海的形象就像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一樣,萬千風情各不同。

下面我就來描繪我心中的這款旗袍吧!

上海有著一種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氣質,就是她的"洋氣",自1843年,帝國主義列強進駐上海,形成了她海納百川,中西交融的特色,大家一定不會忘記, 20xx年的金秋,身穿唐裝的各國元首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為什么忘不了?吸引大家眼球的,不僅僅是用上等的江南絲綢做成的唐裝,還因為上海已成為新世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和大型港口城市。

21世紀的上海,處處呈現出繁榮與開放的景象,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這些在電視上常見的建筑,是上海的裝飾品,像張曼玉的珍珠項鏈和耳墜,再美再優雅的女子總是需要飾品來點綴的,所以,再繁華再熱鬧的上海,需要這些建筑來裝飾,才引人入勝。有人說,看二千年的文化到西安,五百年的到北京,近百年的文化到上海。用滄海桑田,日新月異來形容上海的發展,大家沒有意見吧!那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是什么樣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上海先屬吳,再屬越,后又屬于楚。當時楚國大將黃歇治理河道有功,被封為春申侯,所以上海簡稱為"申"。公元前期220xx年,秦滅楚后,秦始皇帶領丞相李斯還有他那敗家子秦二世,南下巡視,看到上海一帶物產豐富,交易繁榮,人丁興旺,但是呢,人們只是在船上交易,還沒形成城市。當時上海吳淞口一帶居民多以打漁為生,聰明的漁民發明一種竹編的打漁工具"戶",怎樣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編在一起,圍成方形或圓形,漲潮時,潮水會把魚掀入"戶"內,退潮時魚兒就只能望洋興嘆,動彈不得了,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所以漁民就坐收漁翁之利,退潮時到里面去撿魚了。我想上海人可能是守株待兔的農夫的后代,不好意思,開個玩笑,后來上海簡稱"滬"就這個原因,可為何加三點水呢?地球人都知道,"滬"乃水邊人家用"戶"打漁以后,上海漸漸由一個小漁村形成一個大的集鎮。貿易港口,那時有18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因松江漸漸變淺,在今天外灘到十六鋪一帶形成"上海灘"了。海上船只由上海浦開到舊城區的東面停靠,所以"上海"成了一個城市的名字。大家知道了"上海"是由"上海浦"演變而來的,有這么一句話,正反兩面讀都一樣: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讀讀看。

鴉片戰爭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產生了,上海被外國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列強紛紛在上海設立租界。從此,國中有國,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為外國侵略者的"冒險家的搖籃"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租界才被人民收回。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今天,上海已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的國際化的大都市。

這個大都市呀,面積為6341平方公里,戶籍1600多萬,市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真是人擠人呀!黃浦江把上海分成浦東和浦西兩部分,浦東新區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重點發展的地區,我們將會在晚上欣賞她的美景。

為什么不說白天看呢?白天的上海只是高樓大廈,數不清的紅綠燈燈,川流不息的車子,熙熙攘攘的人群,帶給人的只是硬的、遠的感覺。有這么一句話,雨西湖,霧重慶,夜上海,夜上海呀,周璇唱的歌,趙薇在情深深雨蒙蒙里翻唱的---夜上海呀,夜上海!

當然嘍,這個夜上海怎么看,有學問的,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了,為了幫大家全方位地領略上海的韻味,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海陸空"對上海進行仰視、平視、俯視。

海看呢:我們可坐上海外灘邊的豪華游輪,游覽浦東的萬國建筑博覽會,遠視對岸的金茂明珠會議中心,,把上海的璀璨刻錄在眼中、攝像機里。

陸看呢:我們的好好司機會帶大家繞市區一圈,看看夜色中的人民廣場,上海歌劇院,到中華第一街南京路,可到新興的商業街衡山路,近距離領略上海的萬種風情。

空看呢:當然到金茂大廈88觀光層了,先聊個關于金茂的小故事,關于申報吉尼斯世紀記錄的,金茂大廈為全國第一,世界第四高樓,呈塔形的,有些像西安的小雁塔。總造價為南浦楊浦和明珠總和的1.5倍,高420.5米,國內外呢,有好3個攀援愛好者都爬到向金茂頂層了,也有第4個江西小伙子呢,夜里四點,硬生生地開始爬了,到了87層時,,精疲力竭了,7點10分,還是高高的起吊機把他給"拎"了下來。

真是多危險呀,他哪是那個料呀,就是猴子都沒辦法。此時,大家也許想,導游讓我們去金茂欣賞美景,是不是也要我們爬樓呀?不會的,大家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我們可在45秒內就到340米高的88層,因為我們乘坐的是世界上最快的最安全的電梯,到了那上面,可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上海盡收眼底。這時你會感嘆,上海真美呀,華燈初上的上海就像穿著晚禮服的張曼玉,流光溢彩燈火像她的寶石制成的披肩,咦,難不成是李湘送她的?李湘家好多喲!唉,耳聽為實,眼見為虛,究竟如何,lets go。

上海朱家角古鎮導游詞 楓涇古鎮導游講解篇十六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以下是關于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xxxxx性开放按摩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站 | 亚洲日韩第一页 | 国产片在线 | 思思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蜜臀久久精品久久久用户群体 | 上原瑞穗av在线播放 | 91粉色视频| 青青草成人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相片 |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 二级黄色大片 | 欧美熟妇色ⅹxxx欧美妇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 性调教学院高h学校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网站好莱 |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91久久国产综合久久91精品网站 | 奇米影视888狠狠狠 奇米影视第四狠狠777 | 经典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 黄a无码片内射无码视频 | 成人天堂视频理伦片 | 国产毛片又黄又爽 | 性大片1000免费看 | 女人大荫蒂毛茸茸视频 | 91在线网址 | 欧美视频免费看 | 3级黄色片 | 九九爱精品视频 | 中文精品一区 | 蜜色影院 | 亚欧美视频 | 欧美精品网 | 成人自拍网| 欧美人与禽zozzozzo |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 中文字幕第5页 | 91av看片| 免费一级片观看 | 四虎com|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www.国产视频.com|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的优势 | 免费毛片a | 久久五十路 | 扒开双腿被两个男人玩弄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亚洲激情免费视频 | 天堂а√在线地址 | 日韩福利影院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 | 寂寞少妇按摩spa高潮91 |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久青草免费视频 | 超碰97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综合亚洲图片综合区 |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 综合人人|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 | 特大黑人娇小亚洲女mp4 | 欧美日韩久久久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黄桃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 日本午夜精华 | 久草在线新时代视觉体验 | 亚洲欧洲精品专线 |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 伊人22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 男女爽爽| 久久免费一级片 | 娇小发育未年成性色xxx8 | 男女交性全过程免费观看网站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 国产盗摄精品一区二区酒店 | 青青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白浆软件 | 一级黄色网址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精品国产 | 亚洲综合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 | 97精产国品一二三 | 污污视频免费网站 | 欧美精品偷拍 | 午夜片在线观看 | 国产69精品久久99卡顿的解决方法 | 国产靠逼视频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 | 免费国偷自产拍精品视频 |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 |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 欧美日韩在线网站 |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美女视频 | 另类综合视频 | 亚洲黄色小说视频 | 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 | 国产最新在线视频 | 亚洲久久天堂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熟妇丰满xxxxx |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可以下载 | 生活片一级片 | 天干夜夜爽爽日日日日 | 中国女人真人一级毛片 | 欧洲熟妇色xxxxx视频 | 黄色片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 国产精品粉嫩懂色av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 69性影院 | 成人污污www网站免费丝瓜 | jizzjizz国产精品喷水 |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 三级视频网 | 6699嫩草久久久精品影院竹菊 | 国产美女免费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 |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 99国产成人精品 | www嫩草蜜桃| 精品国产31久久久久久 | 亚洲午夜天堂 | 日韩国产小视频 | 在线观看日韩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在线影院 | 不卡久久| 国产51人人成人人人人爽色哟哟 | 91欧美一区 |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 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人妻 | 人与禽交av在线播放 | 一本无码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dvd |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 含羞草www国产在线视频 | 免费中文av |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aa | 一区精品视频 | 日本少妇做爰免费视频软件 | 91香蕉在线看 |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玖玖爱在线观看 | www亚洲资源| 天天色影综合网 | 国内自拍亚洲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沐欲 |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合久 | 香蕉av在线播放 | 狠狠色 综合色区 |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 偷拍老头老太作爱 | 欧美成人一区二免费视频软件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dvd播放 | www.亚洲在线| 亚洲最大成人网站 | 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器 | 中文字幕第三页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天堂在线www天堂在线 | 深夜视频在线 | 亚洲五月综合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 精品国产1区2区 | 师尊双性精跪趴灌满h视频 湿女导航福利av导航 | 久热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另类色视频 |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路二 | 91精品欧美 |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 亚洲 中文 女同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喷汁尤物 | 国产伦子沙发午休系列资源曝光 | 亚洲丁香五月天缴情综合 | 狠狠干综合网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在线看 | 偷拍亚洲综合20p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精 | 欧洲美女tickling免费网站 | 精品久久久一二三区播放播放播放视频 | 久操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 | 中国洗澡偷拍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aaa |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 成人福利小视频 | 欧美激情三区 | 国产精品原创av片国产日韩 | 国内自拍偷区亚洲综合伊人 | 美女狂揉羞羞的视频 | jizzjizz视频| 成人免费av在线 | 国产一区99 | 中文字幕天堂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丝袜 | 成人深夜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www免费视频大豆 | 久久精品99久久 | 天堂综合在线 |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张筱雨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 国产高潮久久久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外国三级毛片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日本 | 日本美女交配 |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 精品999视频 | 毛片视频网 | 日韩在线不卡av |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性猛交富婆辛迪 | 国产69精品久久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浪潮蜜月 |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 国产一级一片射内视频 |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 爱情岛论坛自拍亚洲品质极速福利 | 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 | 国产露脸无套对白在线播放 | 九九九网站 | h狠狠躁死你h出轨高h | 欧美jizzhd精品欧美巨大免费 | 久久久一区二区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蜜桃 | 九九九九九九精品任你躁 |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福交 |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高潮 | 辟里啪啦国语版免费观看 | 国产午夜性春猛交ⅹxxx | 日韩欧美国产片 |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 日日燥夜夜燥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 欧美刺激性大交 | 伊人自拍| 国产精品第四页 | 欧美一区二区鲁丝袜片 | 少妇影院7788| 六月丁香av | caoporen在线| 东北少妇露脸无套对白 | 宅男av在线 | 亚洲aav| 99久久久99久久国产片鸭王 | 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 | 尤物网站在线播放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 操操操视频 | 国产又大又粗又爽的毛片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激情91久久精品导航 | 国产一级一片 | 窝窝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51免费看成人啪啪片 | 久草免费在线色站 | 少妇裸交aa大片 | 国产女王调脚奴免费视频 | 国产口语对白老妇 | 狂野欧美性猛交xxxx巴西 | 偷拍久久久 | 成人福利视频网 | 国产伊人网 | 成人禁片又硬又粗太爽了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色毛片 | 中文视频在线 | 密桃av在线 | 免费不卡毛片 | 国产麻豆精东果冻传媒 | 日本成人在线播放 | 日本成人黄色片 | 女人裸体夜夜爽快 | 国产偷久久一区精品69 | 亚洲黄色三级 | 免费av一级 |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亲子乱弄免费视频 | 成人宗合网 | 久久午夜影院 | 黄色三级片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牛 | 男女无遮挡羞羞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潘金莲 | 国内老熟妇对白hdxxxx | 久久综合88熟人妻 | 国内精品久久毛片一区二区 | 国产淫片av片久久久久久 | 绯色av一区二区 | jizz免费在线观看 | 澳门日本三级少妇三级99 |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 | 久久7777| 久久久久人 | 蜜桃av网 |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 国产91页| 一色屋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 免费国产在线麻豆网站 | 欧美精品日韩在线 | 国产九色视频 | 精品动漫卡一卡2卡三卡四卡 | 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 | 国产美女黄网站 | 欧美精品黑人猛交高潮 | 免费精品在线 | 91国内自产精华天堂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写真 | 亚洲图片 欧美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 青草久久网 |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 男女床上拍拍拍 |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 | 欧美中字 | 欧美成人精品激情在线视频 | 中文在线а√在线 |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 av在线麻豆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在线视频观看免费网站 | 青青青青青操 |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 欧美美女性生活视频 | 中文字幕av亚洲精品一部二部 | 国产真实交换配乱淫视频, 国产真实精品久久二三区 国产真实乱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制服丝袜一区 | 二区三区偷拍浴室洗澡视频 | 亚洲在线一区 | 国a产久v久伊人 | 国产做爰xxxⅹ久久久精华液 | 男女操操 | 国产91精品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蜜臀 | www99热|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ass丰满少妇bsspicss|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 色综合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 亚洲 国产 日韩 欧美 | 五月天久久婷婷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 91在线不卡| 神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吃奶汁 | 老司机午夜剧场 |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 成人福利网址 | 人人摸人人搞人人透 | 亚洲国产大片 | 6080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播放 | a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91毛片网 | 中国超碰| 成年人天堂 |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免费在线播放av | 色成人亚洲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性生活视频 | 天天午夜 | 在线免费观看成人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无人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网站入口在哪 | 女教师痴汉调教hd中字 |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 午夜快播| 中文字幕丰满人伦在线 | 婷婷色中文网 | 国产女人18水真多18精品一级做 | 成人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爱微奶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床上激情网站 | 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观看四虎 | 一二三四日本高清社区5 | 成人网在线观看 | 欧日韩不卡视频 | 少妇裸体淫交免费视频网站 | 日韩三级成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vrv66 |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国产成年视频 | 午夜影院黄色 | 欧美日本韩国在线 | 国产91成人欧美精品另类动态 | 欧美三级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第一暮 | 日本偷偷操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电影 |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二区 | 国产情侣酒店自拍 | 小草久久久久久久久爱六 | 午夜夜伦鲁鲁片六度影院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二页 | av噜噜噜在线播放 | 国产中文字幕第一页 |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软件大全 | 日本裸体xx少妇18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人 | 依人综合 | 成人精品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 双腿张开被9个黑人调教影片 | 一道本一区 | 中国男女全黄大片 |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信息 | 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宅男i | 国产三级黄色毛片 |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 99热久久成人免费频精品2 | 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 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av |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av网站地址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被男人躁得好爽免费视频 |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 欧美少妇一区二区 | www.色com情11 | 欧美特级黄色片 | 欧美日韩八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西西裸体性猛交乱大xxxx |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网页 |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韩国一级淫片a免费 | 日本xxxx裸体xxxx视频大全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 国产一区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 | 超污网站在线观看 | 97涩涩图| 日本在线视频www鲁啊鲁 | 少妇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房东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 国产小视频精品 | 欧美猛少妇色xxxxx猛叫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青草内射中出高潮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 91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 丁香激情综合久久伊人久久 | 在线观看中出 |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成年人黄色片网站 | 强h辣文肉各种姿势h在线视频 | 国产亚洲影院 | 成人羞羞视频免费看看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日日操天天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 | 超碰97人人在线 | 我爱我色成人网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91 高清 在线 制服 偷拍 | 欧美中文日韩 |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app | 欧美成a | 男男野外做爰全过程69 | 91亚洲精品久久久蜜桃网站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10p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新版本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国产伦理丿天美传媒av | 亚洲优女在线 | 日韩大尺度视频 | 精品白嫩bbwbbwbbw韩国 | 欧美激情午夜 |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 91久久精品美女高潮 | 成年人看的黄色片 | 日韩精品a片一区二区三区妖精 | 91插插插插插插插插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三叶草欧洲码在线 |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性与爱午夜视频免费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αv视频 | 亚洲の无码国产の无码影院 | 黄色录像毛片 | 3344成人|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 免费av在线网站 |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毒 | 夜夜激情网 |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免费看视频 | www.色就是色.com | 蜜臀av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区 |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 一性一交一摸一黄按摩精油视频 | 欧美第一夜 |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 | 女人18毛片九区毛片在线 | 黄色一级大片在线免费看产 | 内射老妇bbwx0c0ck | 欧美在线91| 99热99这里只有精品 | 女人脱精光让男人躁爽爽视频 | 成人免费xxxxxxx | 国产原创精品 | 狂猛欧美激情性xxxx大豆行情 | jizz欧美2黑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 a级黄色片免费看 |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一二三四五区 | 亚洲精品丝袜日韩 | 成人网色| 日韩久久高清 | 伦理一级片 | 99性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手机在线看永久av片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91 |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 亚洲天堂2017无码 | 成人美女毛片 | 天天天色综合 | 亚洲国产mv |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懂色aⅴ 一本大道久久卡一卡二卡三乱码 | 丁香激情六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 | 噼里啪啦免费看 | 牛和人交xxxx欧美 | 五月色丁香婷婷网蜜臀av |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国产精品视屏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播放 | 激情五月婷婷色 | 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 美女露胸无遮挡 | 国产三级全黄裸体 | 天天操综合网 |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 无码h黄肉动漫在线观看 | 国内国内在线自偷第68页 | 秋霞在线视频观看 | 91性| 狠狠操人人干 | 精品探花|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九色 |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淫av免费观看 |